中欧和东欧经济体的技术升级

东欧现有的政策将不足以促进技术创新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单页 全文

电梯游说

中欧和东欧未来的增长取决于技术升级、出口和结合国内技术努力,同时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尽管欧盟结构性基金存在巨大的金融机会,但该地区目前的政策并未与这些任务相适应。现有的政策过于关注研究和开发(R&D),而忽视了生产力增长的来源,如管理实践、技能、质量和工程。挑战在于如何设计产业和创新政策,以促进现代化和推动结构变革。

欧盟28国2010-2012年创新支出结构

重要发现

优点

将国内技术努力与引进新设备和管理方法相结合,有助于促进中东欧国家的技术升级。

除了研究,生产能力和工程是中东欧国家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前提。

产能是中东欧地区生产力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中东欧经济体专门从事全球生产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并受益于与欧盟北方企业的垂直专业化。

缺点

在中东欧国家,技术转让活动与非研发创新活动一样是重要但被忽视的创新驱动力。

中东欧国家的创新政策完全基于研发,模仿北欧的最佳做法,而不是解决地区性的具体挑战。

中东欧经济体过于重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附属项目开发质量重视不足。

作者的主要信息

中东欧经济体的增长不是基于研究驱动的创新,即国内研究产生创新,从而带来增长;相反,它们依靠国内研发与进口设备和投入的更先进技术的相互作用。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反映在政策上,政策只针对研究驱动增长的传统观念。因此,制定鼓励提高生产能力的政策对中东欧国家更有好处。这反过来又会产生对当地研发和创新的需求,而这正是目前所缺乏的。

动机

从21世纪初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欧和东欧(CEE)的经济快速增长。除了少数例外(如波兰),危机对该地区的打击极为严重。自2008年以来,经济已经恢复增长,尽管增速要低得多。此外,与欧洲联盟发达经济体的趋同进程以前非常强劲,现在已大大减慢。这引发了人们对2008年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当前毫无疑问相当疲弱的复苏的质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该地区的增长模式需要改变。当前的政策狭隘地聚焦于基于研发(R&D)的增长,没有解决技术积累和生产率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一个更合适的模式应该基于生产力、出口和技术升级。然而,这需要深刻理解中东欧国家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本质。

不同经济体的创新动力因其发展水平而异;因此,中东欧国家的政策措施应反映该地区生产力和技术升级的具体驱动因素。中东欧国家的创新活动在频率和强度上与欧盟其他经济体相似,但在实际活动上有所不同。他们很少由研发驱动,而更关注生产能力或与管理实践、质量和工程改进相关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该地区专注于研究驱动的创新的政策与其创新活动的现实不太匹配。在技术升级方面,中东欧国家属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似乎还不足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该地区的政策应转向技术升级的驱动因素,这是在下游活动中发现的(例如质量、管理实践、工程),并将它们与本地和外国供应商的升级相结合。

讨论利弊

2008年以前,中东欧国家的增长主要是由国内消费、非贸易部门的增长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全要素生产率(即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推动的。然而,有证据表明,生产力不是由技术能力驱动的,而是由生产能力驱动的。研发对该地区很重要,但这主要是由于其吸收功能(即作为一种促进掌握进口技术和知识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创新的驱动因素[1]

2008年后,中东欧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经济转向由投资和生产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方式。这与欧盟层面的政策转向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增长相一致,包括在研发和创新活动中大规模的智能专业化投资[1].智能专业化战略是由欧盟结构基金资助的在研发、创新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大规模投资活动。

中欧和东欧的比较

将中东欧国家的生产、研发和技术能力与金砖四国进行比较,是比较国际技术升级水平的有趣方法。图1区分了中欧(爱沙尼亚、波兰、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东欧(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和金砖四国,以及其他欧盟地区——欧盟南部(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该数据将这些地区与欧盟北部(欧盟其余12个发达经济体)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距在技术能力方面最大,中东欧国家的能力是欧盟北部的10% - 20%,研发能力是20% - 60%,生产能力是40% - 60%。

中欧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发展水平高于“金砖四国”,在“金砖四国”中,除中国外,有3个国家的技术能力领先。另一方面,东欧在这三种技术升级方面都落后于金砖四国。中欧在生产能力方面的高地位是由于它与欧洲工业网络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德国-奥地利工业体系[3]

技术升级:增长的视角

确定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通常是一个不确定或有争议的努力。在本文中,通过技术升级的棱镜来探讨这个问题。技术升级是指一个国家的专业化和知识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增加了作为累积能力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能力[4].技术升级是指企业或经济“向更有利可图和/或技术先进的资本和技能密集型的经济利基转移”的能力的提高。[4]51−52页。简而言之,技术升级就是“通过日益专业化,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生产阶段转移”。[5].(见也[2].)

人们通常认为,研发推动增长,增长推动创新,创新又进一步推动增长。然而,这种技术升级模式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并不典型。在这些经济体中,创新模式通常位于与生产能力有关的“下游”活动。这是指在给定的标准技术下,按全球质量标准生产的能力。提高生产能力是关于过程工程、质量改进和管理实践的改进。与基于研发的创新相比,这些经济体更有可能基于增量创新、成本导向的过程创新和技术采用进行创新。这些是需求驱动的创新,而不是供应或研发驱动的创新。在这些经济体(包括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中,技术升级是在转向工艺工程改进之前改进管理实践[6]

类似地,人们通常认为创新发生在一个线性序列中,其中研发导致创新,创新导致生产力(称为R>D>I序列)。然而,在技术前沿之后运作的经济体中技术升级的证据表明,技术升级并非以这种方式发生;相反,它通常遵循一个逆序列,从生产能力开始,向创新和研发移动,类似于逆向产品生命周期(图2)。

技术升级的线性研发驱动模型只捕捉了中东欧国家技术升级活动的一部分。另一种选择是双向模式,其中增长不仅基于传统的R>D>I序列,而且基于生产能力诱导工程,从而导致发展并最终导致创新的序列(PC>E>D>I序列)。事实上,由于中东欧经济体对生产过程的高度关注,而不是研究创新,相比于专注于研发推动的R>D>I模式,后者是生产率增长的更重要驱动因素。

中东欧的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证据

生产能力vs研发能力

中东欧国家的研发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及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高[6].以ISO 9001认证为代表的生产能力是转型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1].ISO证书代表一种通用的管理标准,它表明有适当的业务流程来保证操作效率(即生产能力)。因此,ISO标准的扩散意味着最佳生产做法的扩散,从而有望推动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已被1990年代欧盟地区增长决定因素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所证实,研究表明,创新,如专利定义,不是外围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1]

创新活动强度相似但性质不同

创新企业的出现频率在较发达的欧盟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相似,但非研发创新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占主导地位[8].因此,尽管创新活动的频率相当相似,但与更发达的欧盟国家相比,中东欧国家创新过程的性质是不同的。这反映在欧盟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创新支出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如图3所示,欧盟中东欧和欧盟南部集团的创新包括更大比例的新机器、设备和软件的收购,而相对较少的研发活动。

图3所示的差异是可以预料的,因为欧盟中东欧和欧盟南部持续活跃的研发公司的份额较低。2012年,持续研发活动的企业在欧盟北部的比例是欧盟中东欧国家和南欧国家的两倍[8].欧盟北部从事外部研发的企业比例也明显高于南欧和中东欧国家。其他类型创新活动的差异则不那么明显。从事机械、设备和软件收购的公司在欧盟南部和欧盟中东欧国家的公司中所占比例最大。总体而言,这些数据表明,在较发达的欧盟国家,研发活跃的企业非常普遍,相比之下,在较不发达的欧盟南部和欧盟中东欧地区,企业关注于收购新技术。

有效利用引进技术:当前技术升级的关键

中东欧经济体是小型开放经济体,其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进口新设备和外国知识(许可证、专有技术和生产能力)推动的。技术转让活动以及非研发创新活动(例如质量和工程改进)是该地区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创新活动是对引进的技术和投入的采用和适应[9].也就是说,中东欧国家的研发不仅包括直接研发或自主研发,还包括以进口投入和资本货物为代表的技术和研发。例如,图4显示,英国、保加利亚和捷克之间的主要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自己的研发,而不是体现在进口投入和资本货物中的研发。事实上,保加利亚和捷克共和国的进口资本货物和投入所体现的研发强度与英国相似;例如,保加利亚和英国进口同样先进的设备和投入。因此,保加利亚企业的关键是如何使用与英国类似的先进设备和投入来产生增值,但没有同样水平的国内研发。换句话说,在没有自主研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吸收和采用外国技术来达到全球生产力标准[9]?这一挑战要求通过更好的管理做法和职业培训来提高吸收能力,并要求逐步将当地私营和公共研究与发展的方向转向有效适应外国技术和研究与发展。

中东欧地区的技术整合和技术升级

中东欧国家在全球生产链中处于低附加值的装配阶段。相比之下,欧盟北部企业通常位于价值链的更高位置,往往从高度垂直专业化的产出、就业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方面受益更多。有证据表明,只要这些国家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增值装配阶段的低端,中东欧纵向一体化的效果就好坏参半[10].这种情况阻碍了专注于上游研发活动和项目的有效性。这些上游目标旨在通过一种“涓滴”过程产生新产品和就业,但如果没有应用生产知识的坚实基础,那么对尖端研发卓越的投资就不那么重要了[7].另一方面,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是中东欧国家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因为该地区高度重视这些价值链环节。

文献表明,成功赶上韩国和台湾等最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体,已在本国技术努力与体现在外国技术进口中的研发之间培养了一种互动关系。由于中东欧经济体目前落后于技术前沿,它们的企业依赖外国知识。因此,它们的技术努力必然集中在如何吸收和采用外国技术上。因此,他们的技术升级的潜在路径不是R>D>I序列,而是依赖于他们自己的研发与体现在进口设备和投入中的知识的相互作用[9]

国家如何进行技术升级的程式化路径包括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技术创造、引进和适应方式的转变[9].这条升级之路对中东欧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目前正艰难度过后两个阶段。在技术升级过程的初始阶段,整体研发强度较低。就现阶段国家而言,本国的研发水平和进口技术的先进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第二阶段,进口设备和投入、专有技术和许可证的复杂程度有所提高。在第三阶段,经济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研发水平和进口知识的复杂性。进一步的升级需要通过增加商业和公共部门的研发强度,将进口的知识与国内的知识生成结合起来。最后,在第四阶段,国内知识生成成为主导部分。随着研发强度的增加,随着国家接近世界技术前沿,进口投入和设备中所体现的知识的相对重要性下降。在此背景下,中东欧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本国的知识创造活动与吸收和适应外国知识相结合(即从第三阶段过渡到第四阶段)。 one can distinguish thresholds in terms of production, R&D and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which require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appropriate to each specific stage.

尽管条件不同,复制策略

中东欧国家的创新政策隐含且错误地认为研发是该地区技术升级的主要驱动力。这种方法反映了欧盟北部国家的“最佳做法”,而不是中东欧地区的技术地位和限制。对欧盟28国创新政策组合的研究表明,尽管各国在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政策组合具有相当的同质性[11]

从技术升级的角度看,不同创新水平的国家需要不同的政策组合,以反映其具体的技术挑战。然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只是影响政策组合构成的众多因素之一,其中许多因素与路径依赖性、政策趋势和对最佳做法的看法有关[11].学术研究的商业化或科学-产业合作构成了最常见的以创新为重点的政策措施;相比之下,对支持企业采用进口技术和知识的关注要少得多。这一特点在欧盟以外的其他转型经济体中同样明显[6]

在选择一种或另一种政策工具之前,政策制定者应该确定他们了解本国的具体情况和挑战。对中东欧国家而言,政策应转向下游活动中的技术升级驱动因素,并与全球采购和价值链导向的政策相结合;例如,供应商发展,由外国公司与国内供应商建立技术中心,或当地和外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合作协议。中东欧国家不太可能在商业领域吸引到大量由供给驱动的研发,因为中东欧国家拥有相关科技基础设施的地点很少[12].因此,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需求驱动的研发,即与实施在中东欧国家生产或组装的改进的产品和工艺有关的研发。但是,这类政策需要大量的专门技能、以技术为基础的中小型企业和国际资金,而这又需要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加上当地对技术和公司特定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中东欧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吸引以技术为导向的外国直接投资,并利用这些投资来利用当地的研发投资,特别是在下游领域[7]

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从优先考虑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向专注于以外国直接投资为基础的子公司的功能、产品和流程升级转变。捷克共和国投资促进机构CzechInvest提供了这一政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机构认识到有必要将侧重于制造业和蓝领工作的外国直接投资转向新的部门。CzechInvest将这种转变定义为“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7].这类政策倡议要求外国直接投资与工业和创新政策之间有更密切的联系。中东欧国家的趋势是把重点放在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上,而牺牲了外国直接投资的R、D、b1、I的含量;换句话说,主要的政策目标是创造就业,而不是促使经济的技术升级。但是,这种方法只是暂时缓解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只是解决了成本竞争,而没有解决技术竞争的问题[7].由欧盟结构基金项目推动的聪明的专业化战略为整合外国直接投资或供应商发展和创新政策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限制和差距

由于对非研发活动监测不力,以及缺乏对在有组织的研发部门之外进行的技术现代化途径的研究,这一专题的分析总体上受到限制。此外,在针对与中东欧国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中等收入经济体进行技术升级的比较研究方面,还存在知识差距。因此,目前还没有在更大的国际背景下对中东欧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对这些经济体的研究是根据欧盟的背景确定的,在这种背景下,它们的发展和技术特性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由于中东欧国家主要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他们被认为是技术用户(而不是创新者),这反映在他们的技术升级模式中。为了在特定的技术路径上衡量进展,他们需要适当的度量。目前的衡量标准是欧盟创新联盟记分板(EU 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旨在衡量欧盟28个国家在全球层面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其对科技前沿活动的高度关注,不适合用于中东欧经济体技术升级的具体评价。需要适当的指标,能够反映更大比例的非研发和生产相关的知识获取活动[2][13]

总结及政策建议

为了鼓励中东欧地区的进一步增长和促进技术升级,该地区的政策重点需要从单一的以研发为基础的政策转向非研发领域。此外,中东欧企业应优先提升自身在欧盟价值链中的技术和增值地位。有鉴于此,欧盟结构性基金和智能专业化战略为产业现代化和技术升级提供了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研发确实在中东欧国家的技术升级中发挥了作用,但还不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相反,应该更加重视帮助创新企业提高生产力,将公共支持调整为企业的实际技术升级需求。由此产生的技术能力的提高将间接创造对国内研发的更大需求,这反过来又将导致私营研发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鼓励与公共研发进行更强有力的合作。这将需要增加目前主要面向国内研发的支持措施组合;其他措施应着重于发展供应商,促进能够吸引当地和外国公司的技术中心,或促进当地和外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合作协议。

致谢

作者感谢一位匿名的推荐人和IZA World of Labor编辑对早期草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作者以前的工作包含了大量的背景参考资料,在本文中被大量使用[9].感谢欧共体FP7项目GRINCOH的财政支持,该项目是本研究的基础。

相互竞争的利益

IZA劳工世界项目致力于IZA研究完整性指导原则.作者宣称自己遵守了这些原则。

©Slavo Radosevic

证据地图

中欧和东欧经济体的技术升级

完整的引用

完整的引用

数据源(年代)

数据类型(年代)

方法(年代)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