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监管和创造就业更新

贸易政策不是就业政策,不应指望它对整体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和CEPR、印度全球发展网络(GDN)和德国IZA

苏塞克斯大学,英国

单页 全文

电梯游说

贸易监管可以在其保护或促进的行业创造就业机会,但几乎总是以在经济其他领域摧毁大致相同数量的就业机会为代价。在特定产品或微观层面和短期内,控制贸易可以减少违规进口并挽救就业机会,但从整个经济和长期来看,这既没有理论支持,也没有证据支持。考虑到保护可能会有其他——通常是不利的影响,理解使用保护来管理就业的困难对经济政策很重要。

国际贸易和就业之间没有关系,美国

重要发现

优点

保护与进口竞争的行业可以增加这些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或者至少可以降低就业岗位减少的速度。

劳动力市场对贸易改革的调整是缓慢的,因此在中短期内自由化可能会付出代价。

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正式就业向非正式就业的转变,而非正式就业往往被认为是下等就业。

缺点

通过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影响,对一个部门的保护会减少其他出口导向型部门的就业机会。

从长期来看,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就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越开放,就业水平就越高。

贸易改革往往与“更好”工作岗位的增加有关。

贸易改革可能导致部门内从效率较低的公司向效率较高的公司重新分配。

作者的主要信息

贸易政策不是就业政策,不应指望它对整体就业产生重大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与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相互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因国而异、因时而异。一概而论是不可行的,想要一概而论几乎是徒劳无功。想要促进就业的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总体经济平衡和劳动力市场制度,而不是干涉国际贸易。

动机

进口导致与进口竞争的部门失业。它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不均衡的,而且是跨部门和跨地理区域的,而且由于劳动力流动性有限,调整过程可能非常缓慢。限制进口以维持就业似乎是有吸引力的政治手段,因为它可以被表现为政客们保护(注意这个词)他们的选民免受他们无法控制的不利外国势力的伤害。这一切都很好,但它忽略了保护保罗对彼得谋生能力的影响。通过各种众所周知的机制,保护某些部门通常会损害其他部门,并破坏其他部门的就业机会,其结果是经济扭曲,但总体就业几乎没有变化。

正反两面的讨论

在当前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型的最简单版本中,长期就业和失业水平是由宏观经济变量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决定的,而不是由贸易决定的,也根本不是由贸易政策决定的。因此,根据这种观点,贸易政策不会对就业水平产生长期影响。然而,即使是新古典主义者也承认,在短期内,经济活动的水平可能受到贸易冲击或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然而,他们认为,在没有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最终将恢复到以前的平衡状态。

相比之下,结构主义学派对此表示反对萨伊定律这种需求扩大以吸收供应,并假定贸易和贸易政策冲击可以通过创造或破坏就业机会,而对不受冲击直接影响的部门和经济地区几乎或根本不进行调整,从而永久地影响就业[1]

方法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建模策略中的具体简化,这反过来又源于对调整速度、减缓调整的摩擦类型以及分析的适当时间段的不同看法。新古典主义理论关注长期。结构主义理论关注的时间周期足够短,以至于尚未发生全面调整,它提醒人们,调整的道路可能足够漫长和痛苦,足以左右他们对适当贸易政策的看法,当然对受影响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事实上,这种二分法不必像前面几段所建议的那样极端。理论家们修改了新古典模型,加入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完美,这种不完美即使在均衡状态下也会造成失业。在贸易模型中引入效率工资和就业机会可以导致多重均衡,对贸易自由化的(非)就业和福利效应的预测在性质上变得模糊[2].在对贸易模型更普遍规范的部分经验支持中,劳动力流动和对贸易自由化的态度与这些类型的摩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存在是一致的。

不幸的是,经济的异质性以及将贸易政策与其他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隔离开来的困难,使得不可能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进行简单的统计检验。因此,这就留下了部分和近似的结果,这反过来又给政策制定者留下了很大的判断空间。

总就业

基于面板数据的更直接证据表明,当贸易主要是由李嘉图比较优势(基于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保护主义会增加各国的失业率[3].若干永久性贸易自由化表明,失业对贸易自由化的短期和长期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减少贸易壁垒的直接影响往往是失业率上升,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上升趋势将出现逆转,失业率最终会下降。也就是说,调整需要时间,但至少在这个方面,从长期来看会带来积极的回报。

当贸易更多地取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Heckscher-Ohlin框架)而不是技术差异时,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预测,在资本丰富的国家,贸易自由化将提高资本回报,并(以最简单的模型形式)绝对降低劳动力回报(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加求职摩擦,也会导致更高的失业率。在劳动力充裕的经济体中,劳动力是贸易自由化的赢家,其结果是失业率降低。这些结果的证据不足,但主要是前一段的结果。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贸易政策支持就业的压力可能最大。尽管这些经济体的贸易政策是部门性的(使用特定部门的贸易政策来支持农业、钢铁或纺织业的就业),但来自资本充裕国家的证据表明,至少在几年之内,可能会产生总体效应[3]

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的巨大贸易冲击的一个突出例子是中国在1990年至2010年期间出口的惊人增长。“中国冲击”导致美国和其他高工资国家与进口竞争的行业大量失业[4].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一般均衡的力量会使贸易冲击短暂,这种理论是基于工资和价格套利机制以及劳动力流动性。这些机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消除局部冲击,但它们并没有完全缓解中国对美国的冲击。中国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集中在制造业部门和制造业企业所在的地区,是长期的,并没有通过重新分配失业工人而在全国范围内消散。然而,总体而言,在不受进口竞争影响的行业,美国向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的同时扩大所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抵消了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5]

因此,总体结果的关键问题不是进口竞争是否会破坏受影响部门的就业岗位,而是相关的出口增长是否会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创造相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无论是为失业工人还是新工人),以及这是否在不大幅降低工资的情况下实现。

重新雇用失业工人

最近来自中国冲击以及其他贸易自由化事件的证据表明,劳动力市场对贸易变化的调整非常缓慢。不完善的跨职业劳动力流动将工人的结果与他们最初的就业行业和地区联系在一起,并对失业工人的就业和收入轨迹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4].然而,工作被取代的经历在重要方面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工人的技能水平和教育程度,以及其人力资本的行业特殊性。起初,贸易冲击对所有工人的影响似乎是相似的,但随后,能够从受贸易影响的部门转移出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为了避免受到进一步的进口冲击。高工资工人似乎比低工资工人更能做到这一点。最后,贸易引起的调整问题不会在工人在增长部门找到工作时结束,而是会在那些在新环境中失去大量人力资本的人身上持续存在[6].初始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特有的人力资本,是工人适应进口冲击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

然而,最终,失业工人的命运掌握在劳动力市场机构的手中。在实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国家,如丹麦,贸易冲击导致工人离开受贸易影响的部门,寻求进一步的教育,从而有可能提高技能的供应[6].在巴西,正规部门的一些因贸易而流离失所的工人在多年没有就业后,最终被非正规部门吸收[7].在南非,一个失业率高、非正式部门小、工会导致工资刚性强的国家,因贸易自由化而流离失所的工人更有可能成为不愿寻找(不积极寻找但愿意工作)或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再愿意工作)。[8]

打击贫穷国家

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弱者和穷人造成了不成比例的打击。首先,无论国家的发展水平如何,教育水平较低的工人在应对贸易引起的流离失所时似乎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在某些情况下,贸易自由化在所有教育水平上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平等就业效应,但在低技能工人中对黑人/有色人种工人的影响更糟,例如南非的情况。

越来越开放

与中国冲击研究中出现的悲观情绪形成对比的是,一项宏观经济研究表明,新加坡自然失业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开放程度的提高[9].把工资谈判和工会引入一个由特定因素组成的两部门经济中,使自然失业率内生化。1966年至2000年期间,当开放比率(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大约2增加到近3时,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出口部门资本迅速积累。这两种现象都增加了劳动力在非贸易商品和服务方面的边际产量(因此也增加了工资),并帮助整体就业扩大了四倍(人口增加了一倍)。

积累的直接影响大于相对价格的影响,尽管后者是贸易自由化的自然结果,可以说是新加坡经历背后的关键原因。即使企业家首先投资,然后为他们的产品寻找市场,就像一些人坚持的那样,国内市场永远不可能吸收增加的数量,因此贸易自由化是在价格不下降的情况下大量销售的关键。

总体而言,贸易政策和总(非)就业的实证结果显示,系统效应不大[10].但有关就业开放度的研究倾向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部门就业

许多部门研究表明,对与进口竞争的部门的保护或对可出口部门的出口繁荣与就业的增加有关。将其转化为基础广泛的贸易自由化,促进进口和出口,将意味着劳动力从进口部门重新分配到出口部门。1971-1991年工业化时期的毛里求斯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一些支持。出口部门增加了就业(和工资),但进口部门也增加了,尽管贸易壁垒的减少似乎使它们面临更大的竞争。后一个事实可以归因于自由化(和其他促进工业化的政策)的一般均衡效应,这导致了经济的强劲扩张。在其他几个国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比如越南。

对于上世纪90年代巴西的贸易自由化,人们发现了一个不那么乐观的情景[7].最终产品关税的削减将工人从与进口竞争的部门转移出去,但出口商未能吸收这些工人,尽管他们扩大了产量。可贸易部门的就业损失被转为不可贸易就业部分抵消,但这不足以避免一些工人转为失业并最终转为非正规就业。

部门重新分配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出口和进口相竞争的部门都随着贸易自由化而扩大是完全合理的:工业化将工人从低水平的自给农业中吸引出来,在更容易观察和通常更正式的部门获得可衡量的就业。至少在一开始,这种转移不会因工资增长而减少。相比之下,对于已经度过剩余劳动力发展阶段的国家,预测中的再分配,加上相当稳定的总就业,更有可能发生。

应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工人迁移是非常温和的,因此预期大多数部门的再分配是在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水平上是有道理的。

与以前的文献不同,最近关于中国冲击对高工资经济体当地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确实显示了部门再分配的证据。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造成了面临进口竞争的可贸易部门的失业。然而,这些损失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所抵消,这些出口在非风险敞口和非贸易部门创造了就业机会[5].后一种结果可以解释为,在设计和工程等高技能服务专业的推动下,(前)制造企业中非制造业工作岗位的增加,或者是市场营销或其他管理服务的增加取代了物质投入的物理操作。

相比之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显示出的部门再分配的证据要少得多。观察到的转变不是从进口竞争部门转向出口增长部门,而是转向低工资服务或非正式部门,这些部门被普遍认为是低质量的工作。这些结果直接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即贸易的好处来自于减少与进口竞争的生产和扩大可出口的生产。这可以用工人的低地域流动性来解释,这意味着即使长期总就业似乎不受贸易政策的影响,调整过程很可能伴随着个体工人一级的长期和痛苦的调整过程(如上所述)。

当然,自由化在深度、性质和背景上各不相同,所以期望找到表面上单一的统一效果不应该太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更大的国家是否有更大的再分配?显然不是[11].但是,积极推行鼓励部门间流动的政策有效地实现了更大的重新分配。因此,尽管关于贸易只是在部门之间转移资源的简单理论的失败当然应该被注意到,但目前尚不清楚该理论的基本见解是否有缺陷。

部门内的重新分配和技能强度

国际贸易学者最近的理论和实证工作已经开始探索行业内对贸易改革的反应,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一旦认识到企业不同-企业异质性,用贸易学者的语言来说。劳动力的再分配从较弱的公司向较强的公司进行,往往伴随着后者增加投资、提高生产率增长和更勤奋地寻找更好的劳动力。这使得部门产出强劲增长,而部门就业却没有显著增加。分析还表明,这些企业间但部门内的再分配往往与对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有关。

一项对墨西哥公司的开创性研究表明,1994年比索贬值后的出口繁荣促使实力较强的公司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力,并支付更高的工资[12].在这项研究中,就像在许多其他研究中一样,这种效应被用来解释不断扩大的技能溢价,而不是就业水平,但基本的观点显然转化为就业。

另一项研究评估了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关税同盟的建立对阿根廷企业的影响[13].在一个企业在两种技能强度不同的生产技术之间进行选择的模型中,均衡存在三种类型的企业:技能密集型出口商、非技能出口商和非技能国内导向企业。出口市场关税的降低会诱使更多的企业进入并向技能密集型技术升级,从而提高生产率更高的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收益及其后续投资产生了对技术工人的更高需求,并提高了技能溢价。这迫使生产率最低的公司降低他们所寻求的技能。在阿根廷公司数据上测试该模型,并利用巴西各部门关税的差异降低,结果表明,小公司降低了技能,而大公司则针对巴西的关税降低提高了技能。对熟练劳动力所占比例的净影响是积极的,这意味着1992年至1996年期间阿根廷熟练劳动力就业所占比例增加的三分之一可以解释为巴西关税的降低。

请注意,该分析着眼于阿根廷主要出口市场的保护主义减少,而不是阿根廷本身。但南方共同市场等贸易协定的性质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本案中是阿根廷)为了赢得伙伴国的让步,就必须减少对自己的保护。这将影响到与进口竞争的公司,文献中的其他结果强烈表明,这些部门的竞争加剧也倾向于更强的公司而不是更弱的公司,以及熟练劳动力而不是非熟练劳动力。

非正式的劳动

引起政策评论的一个问题是,贸易自由化是否会导致更加强调非正式而不是正式的劳动力市场。这个问题充满了困难,因为人们需要清楚地知道非正式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因国家和研究而异。

最近的一些著作阐明了贸易政策与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分配之间的关系。人们发现,利用当地劳动力市场水平的差异,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自由化,在面临较大关税减免的地区,非正式工人的比例大幅增加。这是一种长期影响,非正规部门似乎对正规部门因贸易而流离失所的工人起到了缓冲作用。在南非的情况下没有发现类似的影响,因为其劳动力市场的刚性较高,非正式部门的规模较小。

另一方面,积极的出口冲击可以促使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并刺激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过渡。美越双边贸易协定(US-Vietnam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导致美国大幅(实际上是单方面)降低了对越南出口商品的关税,这反过来又导致越南正式就业工人的比例增加[14].这些结果与预测部门内再分配的模型是一致的,从提高总工资的冲击中,从生产率较低的公司到生产率较高的公司:在越南,行业内影响最大的是制造业,它经历了最大的关税削减。更年轻的工人和那些在国际一体化程度更高的省份的工人最有可能搬迁,这与流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工人对贸易冲击的调整成本较低是一致的。

局限性和差距

这种分析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但是,从贸易政策对就业几乎没有影响的结论有技术上的局限性这一事实得出结论,认为这种影响因此是强大的(而且是人们喜欢的任何迹象),这将是错误的。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最大努力仍然导致国际贸易政策对总就业的期望很少。限制包括以下内容:

  • 存在一种危险,即贸易政策受到劳动力市场结果(内生性)的影响,这种关系与贸易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任何影响混合在一起。

  • 确定总体贸易政策立场和总体就业是一项挑战。例如,技术型工作与非技术型工作是否应该区别对待?

  • 对贸易和贸易政策总体影响的评估很少扩展到非贸易(不直接暴露)部门,这些部门可能受到一般均衡效应的影响。

  • 当前文献的外在效度还很不完善。贸易政策变化具有异质性,并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异质性影响,后者主要是由下级劳动力市场制度推动的。

摘要和政策建议

重大贸易政策变化对总就业的影响参差不齐,尽管有证据表明,从长期来看,贸易自由化促进就业(至少在发展中国家是这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开放的经济体就业水平越高。的确,人们可以找出在贸易自由化之后就业迅速增长的情况。当然,问题在于,在这些案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贸易政策,因此归因不可避免地模糊不清。

保护与进口竞争的行业可以增加这些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或者至少减少就业机会减少的速度。但这种保护措施,通过其对其他经济领域的影响,很可能会减少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就业机会。

贸易政策不是就业政策,不应指望它对整体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当它出现时,原因是它与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相互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因国家和时间而异。虽然减少贸易壁垒的直接影响往往是失业率上升,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上升趋势将出现逆转,失业率最终会下降。也就是说,调整需要时间,但是,至少在这个方面,从长期来看,会带来积极的回报。

总体结果的关键问题不是进口竞争是否会破坏受影响部门的就业岗位,而是相关的出口增长是否会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创造相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无论是为失业工人还是新工人),以及这是否会在不严重损害工资的情况下实现。

许多研究表明,对与进口竞争的部门的保护或对可出口部门的出口繁荣与受影响部门的就业增加有关。将其转化为促进进出口的广泛贸易自由化,将意味着劳动力从前者重新分配到后者。贸易改革似乎不会导致部门间劳动力的大规模重新分配,但仍可能导致部门内从效率较低的公司向效率较高的公司重新分配。劳动力的再分配从较弱的公司向较强的公司进行,往往伴随着后者增加投资、提高生产率增长和更勤奋地寻找更好的劳动力。

政策信息很明确:不要指望国际贸易政策对总就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是可预测的影响。关注就业水平的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总体经济平衡和劳动力市场制度,而不是干预国际贸易。

致谢

作者感谢一位匿名的推荐人和IZA劳动世界的编辑们对早期草稿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第二版包括对中等收入国家的中国冲击和贸易自由化事件的分析,为失业工人的就业轨迹和部门重新分配提供了新的证据。新的“关键参考”是[4][5][6][7][8][14]

相互竞争的利益

IZA劳动世界项目致力于IZA行为准则.作者声明他们已经遵守了代码中概述的原则。

©Mattia Di Ubaldo和L. Alan Winters

证据地图

国际贸易监管和创造就业

完整的引用

完整的引用

数据源(年代)

数据类型(年代)

方法(年代)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