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劳动需求和劳动生产率?

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初会支持劳动力需求,但持续的宽松政策可能会减缓必要的结构调整和生产率增长

高盛,英国,IZA,德国

单页 全文

电梯游说

通过支持总需求,包括放松影响企业和家庭的金融限制,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余波期间增加了就业。但是,缓解金融压力的货币政策也减少了通常有助于生产率增长的必要重组。危机过后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一个原因是,激进的货币政策行动削弱了潜在的供给侧表现和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持续低迷

重要发现

优点

央行放松政策最初通过降低利息支出来降低金融约束对就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的严重下降和就业的减少会通过增加长期失业率和潜在生产企业的损失来削弱经济体的供给侧表现;这些效应加强了经济低迷时期宽松货币政策的好处,至少在初期是这样。

缺点

由于预算限制,必须将资源重新分配到更有成效的用途;减轻金融压力的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减轻这种影响,从而削弱经济的基本供给面。

在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而非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中,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

作者的主要信息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行动支持了经济活动、劳动力需求和就业,部分原因是避免了过去欧洲衰退后的“滞后效应”(持续推高失业率)。然而,如果金融约束在复苏过程中继续得到缓解,这可能会阻碍生产率增长、就业创造,并最终影响复苏的力度。尽管放松货币政策是应对经济低迷的必要政策,但及时取消此类政策,以及其他提高生产率增长的政策,对于保持中期复苏的力度是必要的。

动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余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货币政策反应的规模。美国和欧洲央行通过降息至历史低点、通过发行央行货币(量化宽松)资助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以及以优惠条件补贴信贷扩张的信贷宽松措施,放松了货币政策。欧洲央行(ECB)和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最近都将购买公司债券作为进一步的政策行动手段。

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渠道来影响名义需求。其中一个渠道是通过影响流动性限制的发生率来运作的,流动性限制使企业支出对当前现金流敏感。特别是在信贷供应受到限制的时候,宽松的货币政策(即货币宽松)减少了这些金融限制的发生。换句话说,它主要通过降低利息支出和释放信贷来缓解影响企业的金融压力,并支持劳动力需求和就业。

这些行动还可能产生供给方面的影响,包括影响劳动力和资本的可用供应,这种影响是通过出现财务限制来实现的,这种限制使得企业支出对当前现金流非常敏感。在短期内,支持需求的行动可能会避免通过“滞后效应”或疤痕效应(即产出水平较低会导致更持久的疲软)而产生破坏性的供给侧效应[1].这种滞后效应是欧洲过去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典型特征是经历高失业率时期[2]

然而,财政压力也是确保资本从低生产率部门和机构重新分配到高生产率部门和机构的过程的一部分。这种重新分配可能非常有益;它通常占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虽然后危机时期的失业率有所下降——这表明滞后效应已被避免——但劳动生产率增长仍持续疲软。各国央行的非常规宽松政策持续的时间越长,出现不利供给侧效应的风险就越大。

正反两面的讨论

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金融摩擦是商业周期放大的一个关键来源。这些阻碍市场立即出清的摩擦,在经济低迷时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很可能会增加。例如,企业可能会发现,即使在给定的风险调整后投资回报下,获得融资也变得更加困难或成本更高。应用微观经济学得出结论,金融约束通过增加有效借贷成本来影响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来自企业层面研究的证据表明,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直接后果期间,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如何支持劳动力需求和就业的。如果没有央行采取降息和其他“非标准”的放松货币政策的行动,比如通过量化宽松计划和向银行提供廉价的定期融资,失业率会上升得更多。

货币宽松对就业的影响

图1显示,在欧洲,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企业利息支付相对于现金流的比率开始上升,随后随着各国央行采取降息以及其他非标准政策措施(如购买政府债券和向银行提供廉价定期融资)缓解金融压力的行动,该比率显著下降。

相对于现金流的利息支出

这种宽松政策会对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公司层面对劳动力需求的研究中,雇佣人数的减少是由于公司所经历的财务压力——用利息支付与公司现金流的比率来衡量。这个比率被称为“借款比率”。[3].放松货币政策,包括降低中央银行制定的政策利率,减少了利息支付,从而减少了企业所经历的财务压力。该术语反映了借贷成本的溢价和/或信贷完全不可用或定量配给的概率。

英国公司的样本为货币政策(通过借贷比率)和就业水平之间的预期联系提供了证据[3].较低的利率通过降低相对于现金流的利息支付成本来支持就业。这种影响在数量上是相当大的。利息支出减少10%,在短期内(即在年内)增加了约0.5%的公司就业,在长期内(5年或更长时间)增加了2%。

较低的利息支付也降低了企业层面的劳动生产率或人均就业产出[3].这种影响在统计上有显著性,但规模较小。然而,这项研究并没有评估长期低利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为在研究期间并没有这样一段时间。

另一项对2003-2011年11个欧洲经济体的制造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利息支付(相对于现金流)下降10%,短期内就业就会增加0.35%;这项研究没有分析长期影响[4].此外,作者发现,在欧元区银行业危机期间(从2008年开始),对就业的积极影响比非危机时期更大,而且在数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在非危机年份,利息负担上升10%的影响小于0.1%;在危机年份,这一比例会超过0.3%。

此外,同一项研究还发现,金融压力对欧元区外围经济体(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的影响比欧元区核心经济体(包括德国)更大。[4].这可能反映了这些外围经济体的企业类型,在这些经济体中,更依赖银行融资的规模更小、多元化程度更低的企业比例更高。总体而言,结果的模式与货币政策在通过利息支出和金融约束的发生率来塑造劳动力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一致的。

进一步支持上述结果,在西班牙制造业企业的大样本中,金融压力对劳动力需求和就业的影响相当大[5].这些影响还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制度因素,如永久合同与临时合同的发生率。其他公司决策——包括投资和公司融资决策(如股息支付)——也被发现对财务压力很敏感[6][7]

这些证据表明,公司的一系列决策都受到财务压力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如企业削减股息,是企业“应对策略”的迹象,因为它们试图(不完美地)保护就业和投资决策。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影响

财务压力的减轻也会降低劳动生产率[3].重组过程——通过企业和机构的新进入和退出——在数量上是正常生产率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通过放慢进入和退出速度来减缓重组进程的因素都可能对生产率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1980-1992年英国企业的一个大样本中发现,大约一半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是由于“外部重组”效应——低效率工厂的关闭和高效率企业的进入和市场份额的增加[8][9].任何减缓外部重组进程、使新企业更难进入某个行业或使较弱企业更难退出的因素,都有可能阻碍生产率增长。

最近危机后的经历中一个重要且可能令人惊讶的特征是,企业倒闭或公司清算的数量非常低。图2表明几个欧洲经济体的企业破产率在危机之后有所下降。在英国和德国,企业倒闭率已接近或达到历史低点。在西班牙,在欧洲银行业危机期间(2012年危机加剧)显著上升之后,最近又有所下降。构成因素,如住房和建筑部门的崩溃,与西班牙小企业的大量出现有关,可能是造成这些跨国差异的部分原因。

随着利息成本的下降,金融压力有所减轻

鉴于利息支出自2008年以来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清算额的下降并不那么令人意外。相关研究通常发现,取决于利息支出的借款比率是企业失败的重要决定因素[10].考虑到这一观点,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增长在一两年内会因金融压力而提高,并随着借贷比率的放松而下降,这一发现就更容易解释了。即使在短期内,企业应对不断上升的财务压力的方式不仅是裁员,还包括重组和关闭效率较低的工厂,这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在意大利公司的一个样本中,额外的财务约束被证明会导致公司降低就业率并提高生产率[10].这一发现与紧缩预算约束可以提高生产力绩效的观点是一致的。

这种观点与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大规模向银行提供流动性后出现的“僵尸化”(zombification)故事有相似之处[11].然而,在欧洲,这种效应并非表现为银行继续向低生产率企业放贷(就像日本那样),而是因为企业(包括低生产率企业)能够更容易地支付低利息支出。对于经济复苏的最终力度来说,这将是一个坏消息。

经济衰退的清理与疤痕效应

可能的供给侧效应(对可用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率的影响)与衰退的“清理”效应和“疤痕”效应的潜在存在有关。净化效果支持生产力,而疤痕效果削弱它。

在一种模型中,清洁和疤痕效应同时存在,并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包括企业进入和退出)塑造生产率增长[12].清洁效应源于低生产率企业在衰退期间退出。这种疤痕效应是由于以年轻企业为主的趋势,这些企业后来可能发展成高增长企业,尤其容易在经济低迷时退出。

在校准模型以匹配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历史数据时,衰退的疤痕效应占主导地位,平均生产率在衰退期间下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一结果是否适用于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几近破产后的大衰退,因为(i)企业失败率异常低,影响了清理和疤痕效应,(ii)实质性的货币政策放松降低了高负债企业的费用,这些企业往往比年轻企业更成熟,而年轻企业通常会造成疤痕效应,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内部资金。

如果这是正确的,这将意味着需要对大衰退后劳动生产率如此疲弱的原因做出不同的解释。一个可能的解释可能是,各国央行在维持持续宽松的政策立场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

关于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清理和创伤效应,目前还没有太多经验证据。在美国,2007年之前的衰退的特征是重新分配的加速期,这一时期的生产率提高甚至超过了非衰退期[13].相比之下,在大衰退中,再分配的强度下降而不是上升,而且与之前的衰退相比,确实发生的再分配对生产率的提升较小[13]

总的来说,衰退既能产生清理效应,也能产生疤痕效应;然而,哪种效应占主导地位,关键取决于衰退的特征。这些关键特征可能包括针对特定衰退的政策反应的规模和持久性,以及受益于这种反应的企业类型。

从结构调整到生产力表现

自大衰退以来,整个欧洲的劳动生产率表现令人失望图3),尽管一些经济体的生产率表现略好,如西班牙和爱尔兰。这些国家通常由于与货币政策无关的原因而被迫进行某种形式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西班牙和爱尔兰,这是由于低生产率的住房和建筑部门不可避免的崩溃。这些低生产率部门的崩溃自然会释放资源,并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不可避免的结构调整。

停滞不前的英国劳动生产率

对欧洲就业和生产率的解释,上述回顾的证据意味着什么?总的来说,它提出了一种模式,即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实施其他非标准政策措施(如量化宽松计划),以及向银行提供廉价的定期融资,来减轻企业的财务压力,从而支持更高水平的就业。

然而,央行为在经济复苏期间缓解金融压力而采取的持续行动,也可能通过减少再分配,从而抑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抑制实际工资增长。

就供给侧效应而言,央行宽松政策的形式可能也很重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各国央行为缓解金融压力、稳定经济活动和通胀而采取的行动,已经超出了常规的降息范围,包括了非常规货币政策。例如,量化宽松计划,如资产购买计划,涉及直接购买资产,特别是公共债务和公司债券。此外,信贷宽松措施使银行能够以优惠条件获得长期资金,在某些情况下鼓励向实体经济放贷(例如,英格兰银行的贷款融资计划和定期融资计划以及欧洲央行的定向长期回购操作)。通过这些渠道,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越是以银行为基础,这些不良副作用就可能越严重。

资产购买计划的目的首先是降低期限溢价(影响长期市场利率),然后鼓励投资者寻求更高的收益。他们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通过一个被称为“投资组合再平衡”的过程,即那些向央行出售安全资产的人重新平衡他们的投资组合,转向风险更高的资产,以寻求更高的收益。

然而,期限溢价的降低也降低了银行的息差,以及它们从借入短期资金、借入长期资金中获得的回报。如果银行贷款的回报降低,实际上,如果它们因为维持现有贷款而不是寻找新的、可能风险更高的借款人而获得补贴,那么这就削弱了它们区分借款人的动机,削弱了它们在将资源从生产率低的机构和企业重新配置到生产率高的企业和企业方面发挥正常作用的动力。更普遍地说,当企业能够支付接近于零的利率时,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被削弱。后危机时期疲弱的生产率表现与这一观点一致。

局限性和差距

重要的是要记住,这里提出的证据不是在实验室风格的实验中出现的。各国央行被要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采取行动的情况是独一无二的。控制未观察到的特征的微观数据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控制这些独特的特征。但是,如果央行没有采取行动,就业和劳动生产率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项极不确定的工作。

此外,其他因素可能影响了本文所评估的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可能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已实施。例如,一系列结构和技术因素可能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疲软。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对危机应对政策的经济影响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中的机制。

摘要和政策建议

货币政策很难在支持缓解金融压力的需求侧效应和将此类行动对经济供给侧的不利影响最小化之间取得平衡。在经济和银行危机中,货币当局采取积极行动降低企业的利息支出是正确的。他们避免高水平的金融压力也是正确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削弱通胀前景和就业。通过这样做,他们还将降低所谓的失业滞后或疤痕效应的风险,这种风险过去曾在欧洲发生过。

然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使平衡向不利的供给侧效应倾斜,特别是通过持续疲软的劳动生产率。一旦失业率降至危机前的水平,这可能尤其适用。在未来几年里,在欧洲制定正确货币政策的讨论中,保持这种平衡很可能是主要议题。

致谢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的推荐人和IZA劳动世界的编辑对早期草稿提出的有益建议。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作者以前的作品[5][6][7]包含此处介绍的材料的大量背景参考资料,并在本文的所有主要部分中大量使用。

相互竞争的利益


IZA劳动世界项目致力于IZA研究诚信指导原则.作者声明他遵守了这些原则。

©Andrew Benito

证据地图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劳动需求和劳动生产率?

完整的引用

完整的引用

数据源(年代)

数据类型(年代)

方法(年代)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