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虔诚能解释经济结果吗?

了解宗教信仰对制定明智的政策至关重要

东欧和东南欧研究所,德国,CERGE-EI,捷克共和国,UrFU,俄罗斯

单页 全文

电梯游说

大多数经济转型国家的宗教都被前共产主义政权边缘化。今天,其中一些国家正在经历宗教信仰的复兴,而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世俗化。宗教规范会影响个人在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改革、婚姻稳定、就业和其他方面的决策。这意味着宗教和非宗教社区的利益可能不同,在设计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这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欧洲的宗教参与率

重要发现

优点

在转型国家中,宗教虔诚的模式是不同的;有些经历了复兴,而另一些则倾向于世俗化。

宗教信仰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成果、激励健康相关行为和提高个人生活满意度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个人的宗教信仰可以减少失业、困难和经济改革带来的不利心理影响。

调查提供了有关宗教信仰、活动和隶属关系的丰富信息,可用于政策分析和设计。

缺点

宣示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宗教信仰可能会对经济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很少区分这些宗教信仰的衡量标准。

大多数关于宗教信仰和个人经济结果和行为的研究提供的是相关的,而不是因果关系的证据。

对特定宗教派别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研究缺失。

来自极端和保守宗教信仰的宗教狂热的潜在负面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作者的主要信息

欧洲国家内部存在明显的宗教信仰模式。一些国家正在经历复兴,而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世俗化。理解这种情况的含义很重要,因为宗教信仰对经济行为和态度有许多影响。特别是,与不信教的人相比,有适度宗教信仰的人更健康、生产力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似乎能更好地免受不利的个人和全国事件的影响,而极端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不利的结果。这些差异意味着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要求和支持不同的政府经济政策。

动机

多年来,中欧和东欧的大多数宗教都被执政的共产主义政权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意味着在共产主义时代,宗教机构在公共生活和政治中的作用减弱,宗教参与率下降。

当代模式宗教信仰转型经济的特点是有几个相互竞争的驱动力。一方面,几十年的国家无神论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世俗化减少了宗教出席和教会成员。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后,该地区的宗教机构在公共领域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不出所料,个人宗教虔诚的模式在转型和转型后的经济体中是不同的。其中一些国家经历了宗教信仰的复兴,而另一些国家则趋向世俗化,与西欧国家类似。这些论点开启了关于宗教和宗教信仰在转型和后转型经济的经济政策中的模式和作用的讨论。

研究宗教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源于它们在经济结果、行为和一系列经济政策中的作用,包括福利国家、教育、家庭和医疗保健政策。因此,有必要回顾欧洲转型和转型后国家公共政策制定中宗教虔诚的模式和作用的证据。请注意,本文所描述的研究要么一般地分析宗教信仰,不区分不同的信仰,要么只关注宗教信仰基督教作为转型国家和转型后国家的主要教派。

正反两面的讨论

欧洲的宗教参与:复兴与世俗化

有几种理论可以解释欧洲宗教虔诚的模式[2].这些理论包括“世俗化理论”、“经济市场理论”和“宗教个体化理论”。世俗化理论意味着宗教信仰和宗教机构在包括社会分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内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正在下降。

另一方面,经济市场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宗教之间的竞争支持了宗教的活力。这种竞争迫使宗教团体改善服务,吸引新的信徒。因此,根据这一理论,与世俗化理论相反,在宗教多样性更大的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提高了宗教服务的质量,提高了宗教参与率。

最后,宗教个体化理论假定,经济发展导致教会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消散,信仰实践变得越来越私人和个人。此外,尽管共产主义政权削弱了传统宗教的制度性存在,但个人宗教信仰受到的压制程度低于宗教机构[3].实证证据表明,西欧和东欧的经济发展与个人宗教虔诚的所有要素(包括宗教成员、态度和实践)呈负相关,这符合世俗化理论,也部分符合个体化理论。相比之下,经济市场理论并没有得到实证支持[2]

描述欧洲宗教参与模式的重要维度是年龄、教会对国家政权的抵抗力量以及个人经济安全。一项研究区分了在转型和转型后经济中宗教参与率的两个主要驱动力,世俗化理论和国家无神论的传统[3].根据世俗化理论,与老年人相比,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不太可能宣布宗教信仰,也不太可能参加宗教活动。另一方面,如果在共产主义统治下,减少宗教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无神论,那么共产主义的垮台应该增加了各个年龄段的人对宗教的兴趣。作者认为,世俗化是东欧宗教参与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力,因为他们没有发现共产主义崩溃后该地区年轻人的宗教参与度增加的证据。

图1显示选定的西欧和东欧国家按年龄组划分的教派成员。大多数国家的教会会员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意味着年轻人的会员比例通常较低,而老年人的会员比例较高。

特定欧洲国家的教派成员和年龄

分析宗教虔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数据显示,教会和国家在支持社区成员方面可以相互替代,即政府福利支出的下降有利于教会增加慈善支出[4]

在共产主义时期,教会抵抗国家政权的力量也存在教派差异。社会学研究结果显示,权力集中在罗马的天主教会比没有集中权力的东正教会更有可能抵抗共产主义政权。一项研究发现,更强大的教会抵抗国家也意味着更高的宗教参与率在个人层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天主教会成员的参与率高于东正教[3]

最近的经验证据表明,今天,天主教和东正教转型经济体在宗教虔诚度方面表现出明显和不同的趋势,这可以通过对有关宗教信仰和教堂出席的调查问题的回答来衡量[5].因此,如果世俗化是一种主要的力量,那么宗教信仰应该对经济上不安全的人有吸引力,比如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穷人和老人,而经济上有保障的人应该对宗教不那么感兴趣。另一方面,复兴的概念意味着所有社会群体都变得同样虔诚。本研究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使用了来自13个前苏联(FSU)和中东欧国家的个人层面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天主教国家倾向于世俗化,而东正教国家则经历了温和宗教信仰的复兴。然而,作者指出,个人对宗教派别的自我认同并不意味着强烈的宗教信仰。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来区分那些仅仅表明他们有宗教信仰的个人和那些实际实践他们的信仰并致力于他们的宗教的人。

宗教信仰与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

Inglehart-Welzel的全球文化地图是分析经济发展与宗教信仰关系的一个有用工具,它是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对全球价值观和态度的统计分析。图2这是2010-2014年的地图。每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是根据宗教和经济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来划分的。该地图有两个维度:传统/世俗理性价值观(纵轴)和生存/自我表达价值观(横轴)。

Inglehart-Welzel的全球文化地图,2010-2014

在第一个维度(传统与世俗理性价值观)中,传统价值观强调宗教的强大作用、家庭的重要性、对权威的尊重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而世俗理性价值观则表明宗教和“传统”家庭的重要性较弱,包括堕胎和离婚的正当性。总的来说,这个维度代表了一个社会中传统和宗教价值观的重要性。

第二个维度(生存vs自我表达价值观)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特征。生存价值观包括经济和人身安全,而自我表达价值观强调生活质量、平等、多样性以及参与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位于地图左下角象限的国家具有更强的传统和宗教价值观,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种负相关与世俗化理论是一致的,这表明宗教虔诚度随着经济发展而下降。

从…可以看出图2美国的前共产主义国家位于地图的左上方象限。这意味着,即使大多数FSU国家的个人宣称有很高的宗教参与度,他们仍然有更多的世俗和生存价值观。中东欧国家也是如此,尽管一些中东欧国家的个人——如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比前苏联的个人更有可能宣布自我表达的价值观。这意味着,尽管宗教信仰不断增加,但在转型国家和转型后国家,宗教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仍然很低。

宗教信仰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幸福的关键

从马克斯·韦伯的开创性著作开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探讨了宗教虔诚和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项研究回顾了美国的文献,认为宗教规范在许多情况下,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婚姻稳定和就业,通过影响这些决定的感知收益和成本,来调节个人决策[6].根据作者的观点,宗教虔诚可以通过三个渠道积极影响经济结果:(i)社会网络;(2)法规;(三)心理问题[6].社会网络渠道意味着宗教团体为其成员提供心理和物质支持。根据监管渠道,温和的宗教规范和教义可以阻止不健康和暴力行为。最后,宗教信仰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应对孤独和压力。然而,正如作者所说,宗教信仰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保守的宗教规范可能鼓励早婚和早育,对世俗教育的投资较少,女性劳动参与率较低。保守的宗教信仰也可能走向极端,并可能被解释为容忍男人对妻子的虐待行为[6]

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在(后)转型经济中,有关宗教信仰对经济结果影响的文献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强调宗教虔诚的积极影响。被分析的经济结果之一是个人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通常用调查问题来衡量。最早的一项研究分析了1992年和1998年匈牙利经济和意识形态自由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7].控制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作者发现个体参与宗教服务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这种正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稳定的。另一项发现是,与无宗教信仰的人相比,有宗教信仰的人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低。最后,作者认为,体现在教会在公共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的意识形态自由,并不直接影响个人的生活满意度,而只是通过个人的宗教虔诚来影响。换句话说,意识形态的自由增加了个人的宗教信仰,反过来,积极地影响生活满意度。最近的一项研究将这些发现扩展到更多的转型经济体,包括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波兰和斯洛伐克,并证实了在转型经济体中,生活满意度和参加宗教活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8]

最近,研究人员将宗教信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分解为“成本”和“收益”。[9].虔诚的宗教信仰带来有形的利益,例如社会交往、来自宗教网络的情感和物质支持,以及各种精神上的利益,例如来世的前景,而成本则与遵守宗教规则和限制的义务有关。利用欧洲国家的数据,作者得出结论,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有形利益不会增加生活满意度,而积极的宗教实践带来的精神利益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这开启了一场关于宗教实践和宗教信仰作为不同的宗教虔诚衡量标准的讨论:虽然宗教实践影响经济结果,但仅仅是信仰宗教可能并不一定如此。

宗教狂热的另一个重要后果与人力资本有关。研究人员发现,祈祷、参加宗教服务和自我评估的宗教虔诚与更好的教育成果和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有关[10],[11].这一文献流中的大多数研究分析了来自美国的个人层面的数据。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减少烟草、毒品和过量饮酒,自我报告的宗教重要性导致成年人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更健康[10].这表明了宗教规范对个体危险健康行为的调节作用。另一项研究表明,笃信宗教的人受教育年限更长,辍学率更低[11]

宗教信仰是对抗压力事件的保险

对宗教虔诚和各种经济结果之间的积极关系的一种解释来自于宗教虔诚的所谓“保险效应”。这一效应表明,宗教虔诚减轻了与各种不利的个人事件(如经济困难或失业)和总体冲击(如全国范围的经济改革)相关的心理压力[12],[13].这些研究证明,宗教信仰通过降低个人对消极和积极冲击的脆弱性,具有平滑效应。

在欧洲国家,关于宗教信仰的保险效应的第一批研究之一探讨了个人宗教信仰是否减轻了失业对个人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12].研究结果表明,与无宗教信仰的人相比,所有教派的人都能抵御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使用宗教虔诚的其他指标,如去教堂和祈祷,这种影响仍然存在。另一个发现是,由于宗教信仰的保险效应,信教的人不太可能支持政府提供的工作,也不太可能在失业时积极寻找工作。最后,作者讨论了他们的发现的政策含义;他们强调,宗教信仰越多的国家,失业者的替代率就越低。另一个暗示是,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可能喜欢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

最近的一项研究将个人宗教信仰的保险效应的分析扩展到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13].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分析提供了有关宗教信仰的保险效应的因果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宗教信仰保护个人免受经济改革的压力影响,例如大规模私有化可能导致的大规模裁员。这意味着宗教人士更有可能支持市场化改革,这可能会加快更多宗教国家的改革实施进程。

局限性和差距

虽然对宗教虔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经济学家直到最近才开始调查其经济原因和后果。大多数关于宗教信仰和经济结果的研究仍然提供了相关性,但没有因果证据。例如,当面临不利的生活环境时,一个人可能会开始更频繁地参加宗教活动,以获得一些心理支持[13]这种现象被称为“内生性”。因此,不可能确定不良结果和宗教虔诚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因此很难准确地向政策制定者通报这种关系。特别是在转型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宗教虔诚的因果关系研究很少。因果分析有助于解释因果关系的方向,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某些经济决策,例如人力资本投资。

另一个限制是,由于数据的限制,研究很少区分公开的宗教信仰和积极的宗教活动。克服这种限制的一种方法是在分析中考虑宗教虔诚的几种衡量标准(例如宗教的重要性、自我评估的宗教信仰、宗教成员资格和积极的宗教实践)。未来的研究应区分特定宗教派别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以及极端和温和的宗教信仰。这将更清楚地揭示宗教虔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虽然越来越多的个别调查包括关于宗教信仰、活动和隶属关系的问题,但关于(后)转型经济体宗教机构的详细区域统计数据仍然很少。然而,对详细的教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例如不同地区的教会数量、特定教会的信徒数量以及不同教会的收入和支出,可能有助于对教会活动和公共政策进行一些有用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努力收集有关宗教组织和各种宗教信徒的历史、制度和经济统计数据,以提供(后)转型经济中宗教和宗教虔诚的全面情况。

摘要和政策建议

经审查的研究表明,转型和转型后的经济表现出不同的宗教信仰模式。虽然一些国家经历了宗教信仰的复兴,但其他国家则倾向于世俗化。这些模式的差异取决于哪个宗教派别在一个特定国家占主导地位,以及该宗教在对抗或妥协各自国家政权时的历史实力。

宗教规范可以规范个人的危险健康行为,减少个人对生活事件的脆弱性,从失业和经济困难到全国范围的经济改革。这些发现可以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例如,宗教人士可能在失业和其他福利方面要求较少的政府社会支持。由于宗教人士的心理保护和对压力事件的脆弱性较低,他们也更有可能支持和加快转型国家的改革实施进程。

在转型和转型后的经济中,对宗教信仰的研究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涉及到区分公开的宗教信仰和积极的宗教参与和信仰,区分极端和温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区分不同的宗教派别。确定基于这些不同特征的经济结果如何变化,将有助于决策者考虑宗教和非宗教社区的利益,同时使他们能够设计和实施更适当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在福利国家、教育、家庭和医疗保健方面。

致谢

作者感谢IZA劳动世界的编辑们和匿名的推荐人对早期草稿提出的许多有用的建议。本文使用了作者以前的工作(Popova, O。转型国家的宗教信仰与经济政策.IOS政策2015年第7期)。

相互竞争的利益

IZA劳动世界项目致力于IZA研究诚信指导原则.作者声明他遵守了这些原则。

©Olga Popova

证据地图

宗教虔诚能解释经济结果吗?

完整的引用

完整的引用

数据源(年代)

数据类型(年代)

方法(年代)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