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

IZA DP No. 4148:改革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劳动参与率的比较和分解

发表于:《人力资源学报》,2010,31 (2),138-162

本文研究了中国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参与模式的差异,并使用Borooah和Iyer(2005)开发的技术将这些差异分解为待遇和禀赋效应。人口普查数据被用来估计按性别划分的城市劳动力参与率(lfpr),使用的是logit回归,该回归控制了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家庭规模、年龄以及当地经济条件的措施。我们关注六个少数民族(回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壮族)和占人口多数的汉族。我们发现,特定民族城市女性的lfpr与汉族女性的lfpr存在较大差异。男性lfpr较高,汉族与少数民族差异不大。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女性之间的几乎所有配对比较,我们发现系数的差异可以100%以上地解释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劳动参与率方面的差异。禀赋的差异通常对减少劳动参与率的正向汉族差异有显著影响。粗略地说,对待女性的特点,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社会上,都倾向于增加汉族在劳动力参与方面的优势。这些特征的平均水平往往会降低汉族的这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