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个人自营职业者”——那些没有雇员、独自经营账户的人——的比例正在上升。这与替代工作安排的普遍趋势相吻合,例如机构工作者、随叫随到的工人、合同公司工人或独立承包商。
了解这种发展的后果是很重要的,因为其中许多工作的特点是不太有利的工作条件。例如,个体创业通常不能提供与依赖型就业相同的就业保护、社会保险或养老金待遇。因此,个体户与未充分就业的劳动者有重要的共同特征,如收入和工作时间较低,兼职的发生率较高,收入损失的风险较高。因此,这些非典型工作可能并不完全是自愿的。然而,人们对这种另类工作安排的驱动因素知之甚少,尤其是政策和法规的作用。
在一个新的现纸, Angelika Ganserer,特里格里高利和乌尔里希Zierahn调查最低工资政策对个体创业的影响。他们利用了一个准实验环境:德国首次在行业层面引入了最低工资标准,从主要建筑、屋顶、电气贸易和油漆行业开始。当时没有其他行业受到最低工资法规的约束,这就提供了一个机会,将一组经过处理的行业与所有其他可比但未被发现的行业进行比较,使用的是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为了识别自雇个体(定义为没有员工的企业所有者),作者利用了一个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集(曼海姆企业面板),该数据集包括德国活跃企业的范围,并包含第一个最低工资法规出台时的详细行业代码。他们将这些数据与行业层面的劳动力数据进行了匹配,这些数据来自德国所有需要缴纳社会保险的工人(即不包括个体经营者和公务员)的2%随机样本。
德国最低工资行业个体创业人数强劲增长
就德国而言,作者发现,在1992年至2010年期间,劳动力中个体经营者的比例从2.3%上升到4.9%。下图显示,在各个行业以及该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这种增长非常不均匀。最引人注目的是,与所有其他行业相比,最低工资行业的增长明显更强劲。

为了调查政策改革的因果影响,作者采用了综合对照组方法,这使他们能够将一组经过处理的行业与所有其他可比较但未被发现的行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制度大幅提高了个体经营者的比例:根据行业和地区的不同,首次采用最低工资制度将个体经营者的比例提高了1.1至8.5个百分点。在某些行业,这意味着与治疗前相比,个体经营者增加了6倍。
高技能工人不由自主地寻找其他收入来源
个体经营者的增加可以解释为潜在个体经营者的收入前景下降(由于德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拜师在美国,要在所研究的行业中创办自己的公司,需要获得工匠大师证书,但这些行业只包括高技能工人)。根据替代规模模型,作者表明,虽然最低工资诱导了低技能工人被高技能工人替代(正替代效应),但同时所有技能群体都同样遭受了劳动力需求总体下降的影响,以应对最低工资诱导的劳动力成本冲击(负规模效应)。因此,高技能劳动力的净需求大幅下降,迫使他们独自创业。
这项研究表明,高技能工人成为个体经营者的决定并不完全是自愿的。该理论模型表明,当高最低工资水平的高技能工人面临依赖性就业前景恶化时,他们就会被迫自主创业。与这一假设一致,作者发现个体经营者的收入(即收入)在下降,尤其是那些为应对政策改革而创业的人。正如其他研究所认为的那样,这可能反映出企业通过将员工重新归类为独立的自雇承包商或使用其他替代工作协议来缓冲最低工资带来的成本冲击,从而将工作外包出去。
结果的可转移性如何?
尽管作者的研究集中在德国的特定行业,但这些效应通常在规模效应(行业就业的总体下降)超过替代效应(相对投入价格变化对高技能工人的替代)时发生。
然后,高技能工人面临更低的劳动力需求,成为个体经营者。例如,在最低工资的影响很大的情况下,或者当经济面临低迷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迫使工资和价格上涨,并引发需求和产出下降。
例如,作者表明,影响的量级随着凯茨指数(最低工资与中位数工资之比)的大小而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所有被调查的行业都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另一种可能造成这种影响的情况是,低技能工人执行的任务与高技能工人执行的任务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向高技能工人的替代(通常有利于这些工人)变得不太可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的具体情况下,由于行业规定,只有高技能工人才能成为个体经营者(拜师).然而,即使在低技能工人也可以成为个体经营者的情况下,人们也会预期个体经营者的增加,由于对这些工人的需求大幅下降,这种情况甚至可能会更强。